2009年1月15日 星期四
數位時代雜誌的發展 授課資料
主講人:吳韻儀/天下雜誌執行副總編輯
在媒體數位化還在快速的演變中,恐怕難有定論的參考。我想請學生自己思考與分享他們的觀察、行為與問題。我訂出下面的問題,請學生思考與舉例,涵蓋在報告中,或是做為現場討論時的初級綱要。
甚麼是你取得訊息的重要媒體?請舉5個,並說明為什麼?時間如何分配?
比較同一集團與同一媒體(例如經濟日報,中國時報,天下雜誌)平面與網路報導與內容的差別?你自己在使用上的差別?為什麼會有差別?滿足甚麼不同的需求?
一般而言,你覺得數位媒體與平面媒體,是否一樣可信?為什麼?
甚麼樣的媒體,你願意付費閱讀?
你的計畫中,理想平面與數位整合媒體,應該是甚麼形式?現在國內外的媒體,有哪個是比較接近的嗎?
在我自己報告的內容方面,我想會包括下面幾大項目
12007-2008媒體大事件
2媒體數位化的大趨勢
3國際媒體借鏡
4天下雜誌的數位化發展分享
5從平面到數位,成功編輯的原則
比較同一集團與同一媒體(例如經濟日報,中國時報,天下雜誌)平面與網路報導與內容的差別?你自己在使用上的差別?為什麼會有差別?滿足甚麼不同的需求?
一般而言,你覺得數位媒體與平面媒體,是否一樣可信?為什麼?
甚麼樣的媒體,你願意付費閱讀?
你的計畫中,理想平面與數位整合媒體,應該是甚麼形式?現在國內外的媒體,有哪個是比較接近的嗎?
在我自己報告的內容方面,我想會包括下面幾大項目
12007-2008媒體大事件
2媒體數位化的大趨勢
3國際媒體借鏡
4天下雜誌的數位化發展分享
5從平面到數位,成功編輯的原則
數位匯流下的媒體與出版 心得
李彥甫/聯合線上副總經理
中視星光大道節目曾非正式做過的調查—第一次聽到楊宗緯唱歌,不是在電視媒體上的人口佔24%。星光大道播出後二到三小時,在網路上即可看到各參賽者的表演片段;新年101大樓的煙火表演,30分鐘後就有人把照片post到網路上。因此在2006年經濟學人曾刊出一篇「Who killed the newspaper?」誰殺了報紙1?李副總詢問大家:到底是誰殺死了報紙?答案是:大家殺死了報紙,現在大家都不看報紙。在聯合報內部對報業同仁說:是新聞從業人員殺死了報紙,因為新聞從業人員還在用傳統的報業思考模式作新聞,跟不上時代,讀者正用最適合的方式,選擇他想要接受新聞的模式。
同學在引言時提到底特律報改為每週星期四、五、六發行,李副總分析報紙發行的成本主要有三:紙張的成本、印刷的成本、人力的成本,若是像台灣、美國還有特殊的派報系統成本;底特律是美國著名的汽車大城,在這次金融海嘯中,受創最嚴重的除了金融業,還有汽車業。因此像底特律報這樣local的報紙,local的產業,在這樣的產業鏈下,可以看出底特律報只是困獸之鬥。以前公司內部會把全球報業現況mail給主管,近來因為壞消息太多,已經不做。另外完全同意同學對於Blog的敘述,以前很難想像靠部落格賺錢,像Mr.6劉威麟由於特殊的見解,使不少企業願意投資,轉型成立投顧公司。Amar 愛瑪的美食筆記,讓店家指名愛瑪來寫美食導覽。
報業市場的未來
中國時報在1995年最早發展線上新聞網站,聯合報到1999年才開始發展,雖然笨鳥慢飛,但後發先至,目前聯合線上三個主要獲利模式為:
廣告—45%
聯合知識庫—資料庫授權。
數位閱讀網—電子雜誌、刊物、個人出版的代工與銷售。
至於經濟學人預言2043年報紙就會消失,李副總認為Print will not die,but print is not our only future。若是把Newspaper拆成News 跟paper,News新聞才是核心,paper只是一種呈現的形式,新聞不會消失,以新聞和核心的報業需要投入更多人力;報紙可能也不會消失,但報業需要巨大的改變。新聞的content需要用最適合的載具,在合適的時間提供給讀者,李副總以湯姆。克魯斯主演的電影『關鍵報告』片段來說明數位匯流下,未來的報紙的新樣貌。還有以電影『哈利 波特』中的『預言家日報』為例,來描述未來報紙的可能方向。未來通訊、媒體、資訊都像海納百川,匯流到一種新媒體上。現在買報紙,必須一份一份買,不能只買自己有興趣的版面或是特定主題;未來的報紙可透過有線或無線的網路,以電子報、閱讀器以及新型紙張的載具,呈現的方式可以是全頁、單篇或是連結。因此未來對閱讀的影響有:
更強的時效性。
更多的互動與參與—傳統報紙無法得知讀者喜歡哪一則新聞,以後可經由讀者點選,瞭解讀者的喜好。
多媒體的閱讀以動態、影音的平台挑戰電視。對於紙媒體工作者影響:若干工作的消失ex印刷、派報或出現 ex 影像處理,若干工作的定義改變ex編輯,以前編輯只要負責決定內容跟下標題,現在要編排版面,以後要做 網路頁面編輯。
彈性選擇組合內容
News Stand公司將全球之名報紙頭版收集並銷售到各五星級飯店,提供訂報服務。版面是A3大小印出,提供給全球的商旅人士新聞。
香港啟德機場捷運站有衛星接收器、,接收最新新聞內容。
報紙數位電子報紙,數位化之後,後端可以掌握讀者的資料與需求,可以調整版面或內容;相對的廣告主能對讀者的族群做更精確的廣告。
李副總demo中國大陸的電子報紙,並說明在美國或是中國大陸都推行電子報紙,原因是這兩個國家都是幅員廣大很多地區無法快速送達報紙,或是訂購報紙的成本很高。電子報紙不但減少用紙張成本、減少遞送時間、還可以計入發行量,這樣廣告價格會比較高。
中國也有派報的問題,但報紙數位化主要是由政府主導的數位政策支持。
單一載體的閱讀
出版市場的未來
一、業者
台灣的著作權法的保護非常detail,並不符合產業發展的趨勢,著作權法中對於不同形式的出版,都需要作者重新授權。因此若在合約中不能一次把所有未來可能科技發展的格式載明,當有新的科技格式出現時,又要再一次的授權。因此對於產業的發展保護是有限的。台灣的電子書大多有數位版權保護2(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DRM)可以讓數字出版品在發行後,仍能獲得適當的權限控管,讓合法購買的讀者能適切地維持自己取得的權利(閱讀、複製、查詢、筆記…),而又能防止非法大量複製、轉賣等不當的行為。適當的DRM可以讓數位檔案合理的被使用;過度的DRM會讓使用者覺得處處受限,轉而使用其他更便利的模式(購買CD或是使用盜版)。
出版業和唱片業不同的地方在於:出版業無法靠出書捧明星,唱片業並非只靠唱片銷售,主要還是靠代言、娛樂經濟等經紀約賺錢,因此可以讓唱片授權費用降到最低。
二、消費者
消費者付費的習慣。
網友閱讀的習慣。
缺少網友想看的內容。
閱讀格式與載具的門檻。
三、產業整體狀況
台灣出版社大多屬於中小企業的形式,單一出版社的創造力很強,過去有極為突出的傳統,累積了相當多豐富的出版品及經驗,但面對數位出版的複雜又全新的趨勢,個別的出版社很難獨自發展。原因並非是傳統出版社對出版品的掌握出了問題,而在於數位出版產業缺乏配套的基礎建設,無法讓內容有價的機制在新一代的環境中正常運作,台灣絕大多數出版業者,無法獨立面對這個問題。
通路管道
台灣數位出版未成熟。
四、台灣越來越重視數位出版的原因:
紙張成本上揚
年輕人上網卻不看書,博客來書店在2007做的調查,最少在博客來買書的族群是大學生。
製造成本、庫存成本越來越高。單向的傳播已不符合年輕人閱讀的想法。數位發行得以跨越國界。
台灣廠商陸續開發電子書閱讀器。電子書閱讀器目前世界上有兩款成熟的產品:Sony Reader 以及 Amazon Kindle。不
論任何哪一種移動裝置,還是要解決電力續航問題以及面板背光問題。
聯合線上的電子報對象:訂報成本太高以及買不到報紙的人,例如:海外台商。還有企業剪報人員。
台灣經營電子雜誌的主要業者有兩家,一是宏碁電腦公司引進代理的美國Zinio軟體,另一家是聯合線上自行開發的電子雜誌。Zinio系統需要下載專用軟體,在台灣經營較久,不少發行量高的主流雜誌像天下、遠見、商週、財訊及今週刊都採用此版本;聯合線上公司的電子雜誌與電子書一樣,採用PDF,不需另行下載軟體,也有不少雜誌開始使用。
李副總認為最適合做數位出版的業者是網路書店,因為擁有market power市場關鍵力,假如我是博客來網路書店老闆,我可以要求來上架的書都必須提供pdf電子檔,博客來可以賣實體書、電子書或是兩者綁在一起賣,這是一個商業模式的大突破。
因此李副總認為未來數位出版,若把web 2.0互動的精神加入數位出版就是:
精神 應用
下載 vs 上傳 分眾化
使用 vs 分享 個人化
接受 vs 參與 行動化
下載 vs 上傳 分眾化
使用 vs 分享 個人化
接受 vs 參與 行動化
李副總舉例旅遊美食現在大家都在網路上搜尋,再買旅遊書當作指南書。現在某些餐廳要找記者做美食報導,有一半名額是讓給部落客Blogger。所以web 2.0下的出版書是有機書,就是可以隨著時間update書中的內容。例如美食或旅遊書籍必須常更新,如果數位出版普遍,那隨時買到的書都是最新版本,之前買的書只要付一點費用即可更新。
個人出版
「個人出版」延伸則包括了「畢業紀念書」、「結婚紀念書」、「相片書」、「個人自傳」等多種個人化風格的概念商品。每本書的印量都在500本以內,這些都是現在大量印刷出書所不能照顧的小眾領域。滿足了大家做作家的願望。在實體印刷的時代,書籍一刷就是一、兩千本,如此的印刷成本對一般人而言是非常沉重的。當數位印刷的技術逐漸發展後,個人出版的可能性大幅地提高了。數字印刷打破了傳統印刷的限制,把印刷數量的基本需求量降到最低,當書籍的印刷數量從千本降到一、兩本起跳時,個人出版的需求就可以比以往更容易達成。如果你願意,聯合線上還可以代為申請ISDN,讓你的個人出版成為中華民國出版史上正式的一本書。
展望台灣數位出版的未來
閱讀器生產的蓄勢待發。
出版社與出版平台的聯盟合作:前面有提到,台灣的出版社大都是中小企業,面對數位出版的複雜又全新的趨勢,個別的出版社很難獨自發展,必需團結共同合作。
台灣電子書數量太少,必須『量』先於質的發展,優先先把『量』做出來。
數位化必須先focus分眾市場。例如教育市場。例如宗教市場最有機會李副總舉例慈濟開始發行電子報及電子雜誌,因為他海外很多分支機構,信眾力量大,為了取得電子報資料,他會改變閱讀習慣。
台灣電子書數量太少,必須『量』先於質的發展,優先先把『量』做出來。
數位化必須先focus分眾市場。例如教育市場。例如宗教市場最有機會李副總舉例慈濟開始發行電子報及電子雜誌,因為他海外很多分支機構,信眾力量大,為了取得電子報資料,他會改變閱讀習慣。
用戶閱讀習慣的改變
從文字閱讀走向感官閱讀
從知識閱讀走向娛樂閱讀
從單一閱讀走向互動閱讀
從大眾閱讀走向分眾閱讀
從固定閱讀走向行動閱讀
從文字閱讀走向感官閱讀
從知識閱讀走向娛樂閱讀
從單一閱讀走向互動閱讀
從大眾閱讀走向分眾閱讀
從固定閱讀走向行動閱讀
結論:形神並重
「形」是好的視覺和載具 「神」是好的新聞和內容以前好的內容就有市場,未來必須更好的視覺與載具,不光是只有好的內容可以含括一切。
「形」是好的視覺和載具 「神」是好的新聞和內容以前好的內容就有市場,未來必須更好的視覺與載具,不光是只有好的內容可以含括一切。
數位時代新聞網站的發展 引言
蔡慶輝顧問/nownews
載體與通路
媒體環境一直變遷,它的變遷讓很多的媒體要重新檢視自己的角色,報禁解除之前,中央日報最大,是獨裁者的工具,單向傳播,民意論壇版,是報禁以後才有,所以從單向變成雙向,可以讓很多民意,與執政者或新聞單位,來簡單的互動,到了網路這個訊息平台,不再只是看某品牌的新聞,而是個人部落格也可以發聲了,像PEOPO、ALLMYNEWS,變成全民記者的概念。2008年下一階段是什麼,站在媒體半個經營者的角度,未來必須要去深入的事情。
這是一個基本的概念,剛剛提到載體與通路,文字、影片、聲音、影像,可以從報紙、廣播、電視、雜誌傳遞,但現在都可以從網路遞送出去,網路已經把過去的傳統媒體所承載的訊息,都包容在網路來發聲。但只有從網站才可以看得到嗎?可以從手機看到,從電視可以看到,將來電視只是一個Monitor, 透過數位機上盒,透過CABLE就可以接收這些訊息,未來電視祇是一個呈現的螢幕而已,最終就是純網路化,這是從載體與通路的觀念來講。
傳播性質上的差異
報紙是文字、圖片,頂多做到讀者投書,廣播只有聲音,電視差不多就是多個影像,網路呢?則可以都做得到,包括與讀者互動,讀者可以在網路上面發表,也可以在線上做交易。
我把媒體的定位做一個簡單的區分,從過去只是簡單的出版,到現在WEB2.0所謂的SHARE,自己開部落格,自己寫文章,或是自己拍一段影片,都可以與別人分享,到這個階段,如果每個人的發聲都具有影響力的話,那媒體存在的目的是什麼?,媒體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從這裡印證了報紙一家家的關掉,但是接下來呢?
接下來是WEB2.5,或是現在已經有提出WEB3.0的概念,所謂的WEB3.0是說一部電腦不需要軟體在裡面,透過分享,你可以抓取別人的軟體來使用,或是每一台電腦都是一部伺服器…等等,是從硬體來看的概念。
但我是從事內容產業的角度來看,到底WEB3.0是什麼?這才是我們探討媒體發展要去面對的。
新媒體
現在真的已經進入一個新媒體的時代,現在大家所談的新媒體,網路是不是新媒體?是的,這是其中一種定義,但網路也不是今天才開始,已經發展十幾二十年,那透過手機來看新聞,手機是不是新媒體,也有人這麼說,但有這麼簡單嗎?他不過是把螢幕搬到手機上,這是我們必須要去仔細研究的。
你每天都被電視、報紙、廣播、網路四大媒介所包圍,但你有沒有發現一件事情,只有網路是你的出口,何謂出口,你可以在上面發表意見,你可以發現從平常的生活當中,透過EMAIL,透過MSN,透過簡訊,透過部落格,可以與你的朋友聯繫,事實上你已經慢慢在形成一個社群,所以我提出一個觀點,你,或是講我們,其實就是一個新媒體,你自己就有能力去報新聞,寫評論,發表你的看法,這些事情在什麼地方發生,全部在網路上發生,而從這個觀點來出發的話,Publish到Share, 接下來呢?
半年前離開東森之後,與比較多學術界的人接觸,其實沒有人知道將來會怎麼發展,所以我自己研究,提出一些觀點。
網路、媒體只是一個通道
半年前離開東森之後,與比較多學術界的人接觸,其實沒有人知道將來會怎麼發展,所以我自己研究,提出一些觀點。
網路、媒體只是一個通道
新聞或資訊我們每天都閱讀不完,到底閱讀到的是不是你想要的,搞不好有更符合你需求的,你不知道,同樣的,你今天在職場上與人競爭,今天得到一個訊息會影響到策略或是與客戶談判的內容,萬一你比敵手慢了一步,那該怎麼辦,當然,有些資訊得到後,用於自己的業務上,但你會不會樂於與別人分享,所以我提出一個新媒體新的定義,The route to wisdom, 畢竟他在我們傳統的資訊裡頭,所包含的範圍太廣,新聞、資訊或著知識,甚至是創新,這些都是涵括在內的,為什麼我會用Newsguide這樣的角度來看呢?事實上,是為了讓每個人的時間,做最有效的運用,這些資訊是經過挑選,過濾的,經過整理再來解讀,未來哪一個媒體可以做到這樣的服務的話,也許他的流量不會太高,但他的黏著度會很高,從這樣的概念我發展了一套系統,我們每個人在社會上身分都不同,有不同行業,每天有太多的資訊,我大概歸類為新聞、知識與創新,新聞是你每天想看的,無非是說這是熱門話題,你不知道可能就太遜了,或是與你工作有關的知識,這是不得不知道的,創新,我想各位每天都在創新,如果不創新,在職場上隨時會被淘汰,媒體在這個資訊與受眾之間,所扮演的就是一個通道的角色。這通道不是很單純通道的角色,而是資訊過來的時候,是經過整理,經過篩選的,哪個媒體會投資幫你去做這些事情,不太可能,但是可以運用到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參與者,由網友,或這個社群的參與,一起來做篩選,一起來做整理,一起來做解讀,這是我給新媒體所下的一個新的定義。當然,這些東西成立有一個重要的願景,就是網友如果還是只希望運用網路上的免費資源,而不去貢獻的話,這個模式是不可能去形成的。
圖像化、娛樂化
圖像化與娛樂化這兩個重點,NOWnews的首頁是我弄出來的,我們家的編採人員搞不懂我想做什麼,為了這件事我們找了一個專人去做這件事情,為什麼?圖像化,這個給你視覺的衝擊,你的視線不會離開,當然不是我們要蘋果化,但這是趨勢,經過我們的努力,4月1號換了新老闆之後,流量成梯形成長,但是流量高沒有用,有沒有賺錢才是最重要的,這突顯出新聞媒體經營無奈的地方,沒有重大新聞事件,表現就是平平,這裡我們必須藉由重大新聞事件所帶來的新讀者,讓他成為下一階段經常來的讀者。今天我們可以說是全球唯一非傳統媒體所衍生的綜合性網站,大部分的網路新聞,他的背後有報紙、電視。未來發展上,我們希望我們將來是台灣第一個提供媒體服務的綜合性網站,第一個提供內容出口的綜合性網站。我們也在建置一套媒體服務的互動系統。
媒體服務
媒體服務
各位可以看到,媒體一家家關閉,影響力越來越弱,因為每個人都可以發表看法,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評論,新聞人如何生存,其實關鍵在於媒體要如何生存,媒體要能夠生存才能夠養得起新聞人,但是面對新時代的來臨,媒體還是媒體人,你會百分之百相信媒體所說的嗎?所以,你還是會去看別人所寫的評論,所以媒體在現在這個時代,已經受到很大的壓縮和衝擊,新媒體,特別是網路,ICP是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 但從經營者的角度來看,I是income, 每一個案子,每一個事業,不考慮到這點不可能進行下去,C是community, 是否可以形成足夠經濟規模的網路社群,每天來或經常來閱讀,從這個新的角度,我經常告訴我的同仁,有一個新的想法,如果他沒有income, community and page view, 那就不要做了,至少要符合其中一項,這樣的案子才值得發展下去。
接下來我們在思考的東西是媒體服務,我們希望我們是一家提供媒體服務的一家公司,就是media service provider, 從這三個字母我給他下一個定義,M是money, S是share, P是praise, 對網友要有耐心。Share不再是單純內容的分享,包括金錢的分享,而且分享給他的時候還要讚美他,他對你的抱怨,你要很有耐心的對他做解釋,所以從過去單向的內容傳播,到網路ICP的發展提供多元的內容,甚至是現在內容的分享。而我們自己發展的概念叫做多元實體的服務,不是只有內容,而是以服務為中心的概念,同時提出利益分享的概念。
新媒體的工作者
以後一個記者他要做哪些事情?以前戎老師在搞大編輯台,一個記者要能夠寫稿、做影音、做電視新聞、做廣播、做節目,可是這樣的技能很難在一個人身上做到,可以,以後一個記者的確要會企劃、編輯、剪接、在語文能力、法律財務…等等…,都要了解,要不然會被職場淘汰,不過也因為硬體的發展,讓很多東西可以很方便就學到。所以一個媒體工作者,還能把自己當作一個新聞人嗎?
創新與創意
行銷與宣傳在未來新媒體的發展上是很重要的,而且不能重複,不能抄襲,一定要創新,不過,一個案子一定要產品好,要不然花再多的行銷預算,也沒有用。去年的一個數據,新聞的閱讀率,平面媒體是45%,網路媒體是46%,已經出現黃金交叉,網路媒體成為第二大媒體,而且這個黃金交叉不會回頭,不過網路媒體要如何賺錢,如何活下去,這才是網路媒體的真正難題,未來如果沒有創新與創意,很難在未來的市場上生存。
公民新聞、內容出口
將來的趨勢是個人化媒體,以後每個人都是記者,都可以上傳影音、圖片、文字CNN的I-report, 就是鼓勵人們編輯新聞,而且一經採用,就會在CNN網站上面露岀,NOWnews也是運用這樣的方式來操作,你寫的文章,刊載在NOWnews的網站上面,這是所謂的內容出口,CNN覺得不錯,就會轉載到CNN的網站上,前面所提到的MSP,不是只有媒體服務,也有MONEY SHARE的概念在裡面,你寫的文章,網友會給你打分數,有了分數就可以積點,兌換成紅利,紅利再換成獎品,我們希望可以做到全民皆記者,而且還讓你的貢獻,有所回饋。
數位時代的報業發展 心得 2
羅國俊總編輯小檔案:
學歷:政治大學新聞系、美國南加大公共行政碩士
經歷:聯合報、聯合晚報記者、政治組長,採訪主任、副總編輯。
2007年3月聯合報創新事業處營運長
2008年6月聯合報總編輯
台灣歷史與文化的條件:
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先生將於11月3號來台,將簽署四項協議,所代表的意義是
一、航空將從現在的包機逐漸常態化,改為正常航班,將減少台灣與大陸的交通時間,一日生活圈形成。
二、一向不願明顯表示政治立場的各工商團體及歐洲、日本等商會,這次江陳會紛紛表態支持,因為貨運成本直接降低,有利於商業發展。
三、郵政直通。
四、美國總統大選目前趨勢看起來是Obama穩勝,由於Obama多種族、多文化的背景,預期帶來的影響有
1.美國將會與亞洲、第三世界國家關係改善。
2.Obama將大幅改變布希時代單邊主義思想,因為美國經濟的衰退,已無力強力干涉其他國家問題,也無暇顧及台海問題,因此也希望台海兩岸發展程正常互動的關係。
3.台灣有非常重要的地理樞紐性的價值,因此在這些國際條件之下,台灣有機會在各強權(歐、美、日本、中國)之間找到新的機會。
我們常說美國是個世界民族大熔爐,其實台灣也有多元文化及多元族群的社會,台灣曾經經過荷蘭及日本的佔領,明清時代渡海來台的閩南人、客家人,再來是1948大遷徙來台的外省人,還有外籍新娘跟大陸新娘;當然外籍新娘這樣的稱呼隱含了低貶的味道,台灣現在7個新生兒就有一個是外籍配偶所生的『新台灣之子』,社會應該盡可能的讓這些外籍新娘及下一代能融入台灣社會,否則這些新台灣之子成長成為社會的中堅地位時,由於幼年的受歧視的生長經驗,他對這個社會及國家的認同感會有問題。我們期望台灣能發展成像美國大熔爐社會,每個文化或族群都能融入台灣這個社會,又能保有各自原來的特色,成為地方雖小卻有國際視野的國家。回過來談中國大陸,中國大陸這幾年的經濟發展,讓他躍上國際舞台,2008年的奧運更讓中國站上高峰,在這次奧運中,我們看到鳥巢、水立方等建築的專業水準,中國大陸展現了超強的國力,但我們講有硬實力,也要有軟實力,而軟實力需要循序漸進涵養出社會文化出來,無法像經濟的跳躍式成長。
台灣能做什麼?
台灣位於這樣的時空背景之下,社會文化及國民素質的提升,台灣可以成為華人世界文明的領導者,聯合報系比其他媒體有機會,因為只有聯合報系在全世界各地華人世界中有發行報紙,有發聲的舞台;在大陸網路管制下,大陸網民還可以連結聯合新聞網及城邦部落格,所代表的意義是大陸網友認為聯合新聞網是公開、中立的媒體。。部落格是大陸和台灣增進彼此瞭解跟溝通很好的工具,這樣的瞭解跟溝通,讓雙方能夠文明的處理兩岸問題以及和平的發展關係。新時代來臨,台灣的年輕人是否已經準備好?準備和對岸既熟悉又陌生的人民打交道,去瞭解對岸的年輕人在想什麼,並且接受對岸的culture shake。
羅總編小內幕分享:
Story1. 破天荒將讀者投書放在頭版,引起熱烈迴響及反應。
Story2.政治漫畫被讀者買下版權。
Story3.美國抒困案在第二輪投票被否決,聯合報馬上停機換版。
聯合報能做什麼?
開宗明義:新聞要讓讀者願意看、容易看,一定要以讀者為重,重視與讀者的互動,從讀者角度來解讀新聞,跟讀者生活密切關連,但讀者不一定知道整個細節的事情,聯合報可以提供完整的訊息,因此聯合報用Q&A的方式,讓讀者更容易瞭解新聞。
例如:買到雷曼兄弟連動債券,應該怎麼辦?
例如:買到毒奶粉,應按什麼程序求償?
例如:桃園航空城,政府計畫要做什麼?和百姓有何關係?
例如:聯合報列出詳細步驟,告訴卡玫基颱風受災戶,如何列舉災害損失?
例如:央行降低存款準備率,對存款者、借款者以及經濟成長有何影響?
新聞的處理都是想到讀者,貼心讀者為出發點,希望聯合報能成為優質、中道的報紙,至於蘋果日報的狗仔文化,聯合報不想做也做不來,相對於自由時報本土意識,聯合報希望做到中立客觀的報導,而不是為特定政黨發聲;雖有不同政治意見,但會平等處理,因為媒體是溝通工具,不是單方面的宣傳工具。
羅總編自今年6月接任之後,聯合報做了哪些改變:
報紙要跟電視比時效,一定比不過,但報紙可以提供更深入的內容,不奢望
讀者每篇都喜歡,只要有一兩篇,讓讀者看了有閱讀的喜悅就成功了。
增加國際新聞專欄版面,著重知識性,但不要學術性。
星期四--劉必榮教授專欄探索天下事
星期五--看懂天下事
星期六--國際週報,例如說明冰島為何會破產?美國總統大選,怎麼運作, 怎麼選法?
教育與文化版面
星期四--劉必榮教授專欄探索天下事
星期五--看懂天下事
星期六--國際週報,例如說明冰島為何會破產?美國總統大選,怎麼運作, 怎麼選法?
教育與文化版面
羅總編一再強調做新聞不能曲高和寡,做的好新聞還需要有市場,所以聯合報做了一些專冊,例如發行過〈送給大學新鮮人的12封信〉;明年要加考公民道德,因此增加〈新聞中的公民社會〉、〈新聞中的科學〉等專題。
新聞處理
台灣在全球華人世界中,不管是政治、民主、文化,都有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地位,因此聯合報應該在現在這種低迷的時候,以媒體的力量來鼓舞大家士氣,因此聯合報處理奧運跆拳道蘇麗文的新聞,就是要讓大家感動,行政院長劉兆玄院長還將當天聯合報頭版蘇麗文的新聞裱裝好,送到蘇麗文家;電影〈海角七號〉其他加媒體還沒注意到時,聯合報將〈海角七號〉放到頭版跟讀者介紹這部電影。媒體要比讀者走在前面半步,所以做新聞要讓讀者覺得『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讓讀者有興趣閱報,並且貼近讀者,由以上聯合報在新聞的處理,引起社會的討論及認同,可知聯合報的確也選擇了正確的題材。
結論
羅總編跟大家分享兩個小故事:
Story1.人類、螞蟻跟蜜蜂都會蓋房子,但只有人類蓋房子是有藍圖,心中有畫面的。
Story2.看到石匠們在敲磚,第一石匠說:『我在敲一家老小的生活。』,第二個石匠說:『我在敲一個房子的柱子』,第三個石匠說:『我在敲一座教堂』。我們要追求的遠景跟藍圖,這樣做的每一件事情才有價值。在多元化、多內容、多選擇的資訊時代,沒有媒體霸權,這時反而要用優質、資訊性的專業性分析及解讀,促進社會的進步及文化的提升,最後以日本作家妹尾河童的話作為結尾:想盡辦法把困難的事變成簡單,把簡單的事變成深度,把深度的事情變成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