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5日 星期三

數位時代報紙新聞的製作與供應 引言報告

演講者:王健壯
職銜:總編輯
公司/機構:中國時報



2009年3月5日 星期四

數位時代雜誌的發展 主講

演講者:吳韻儀
職銜:副總編輯
公司/機構:天下雜誌

數位時代報業的發展 主講


演講者:羅國俊
職銜:總編輯
公司/機構:聯合報

數位時代新聞媒體的發展 主講


演講者:蔡慶輝
職銜:顧問
公司/機構:NOWnews 今日新聞網

2009年3月3日 星期二

旺旺入主中國時報集團

(一)為何3/4報老闆是中學學歷?
"混街頭比讀書學更多 "
這是旺旺集團老闆蔡衍明的名言.他自己只有中學學歷,成年後,依然相信學歷無用,所有子女中學畢業就進入自己的企業歷練.
最近,蔡衍明收購了中國時報集團,立刻與自由時報林榮三.蘋果日報黎智英及聯合報王必成並列四大報老闆.
報老闆有特殊的政治經濟地位,影響力比電視台老闆更高,一般企業老闆更是望塵莫及。許多企業家有錢之餘,就想當報老闆,報禁開放後,報紙家數大增,可見一斑。但最後幾乎全數陣亡或苟延殘喘,自由時報是唯一例外。
有趣的是,台灣四大報老闆:除聯合報系外,自由時報林榮三,蘋果日報黎智英,加上中時新老闆蔡衍明,三人都是中學學歷.這是巧合?還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答案應該是,這反映了台灣社會的本質.
集權社會,媒體掌握在政黨與政府手中,報紙是宣傳工具,報老闆一定是政府官員或黨官,民主過渡階段,政治對媒體掌控程度仍強(軍情及宣傳一定是威權政府最保守的部門),報老板也不太會是中學學歷。
台灣民主化後,黨政軍退出媒體,媒體依商業機制運作,只要有錢,有本事,任何人都可以當報老闆。但商業機制運作的結果,媒體的品質反而墮落,有的媒體已到不堪入目的程度,有的媒體則以撕裂社會為榮,完全不求平衡。
這其實反應了台灣民主化後普遍的品質問題。台灣可以依民主制度選舉總統,卻不能依制衡原理防止總統貪污濫權。我們的媒體已依商業機制運作,結果卻是煽色腥化,媒體工作者的自主性更不及威權時代。當時,記者和編輯無不以對抗報老闆為榮,今天誰還有對抗的勇氣?
美國及歐洲一些卓富盛名的報紙,雖然依商業機制運作,經營權可能掌握在家族手中,但股權持有者與經營者有清楚的界線,家族事業絕不影響報紙的運作,一旦界限模糊,報紙聲譽立刻瓦解,獲利力消失。
媒體視商品,但媒體供應的事資訊與意見,資訊與意見影響人的認知與行為,所以不宜把媒體視為單純的商業機構.其實,應該把媒體視為私立大學,既要有商業模式能夠獲利,又要達成特殊的社會功能.
蔡衍明倂購中時,可能有兩個目的:(1)商業投資(2)影響力。如為前者,以蔡衍明的競爭手法,台灣報業市場很可能將重新洗牌,如為後者,蔡衍明本人及中時員工都將吃到很多苦頭,最後如果雙方融合成功,台歪四報,很可能是一家代表台灣的自由時報,一家代表中國的中國時報,一家煽色腥報,那麼,希望聯合報能真正成為"質報"。(2008.11.23)


(二)黎智英併購中國時報,傳統報人情何以堪?
這兩天,媒體沸沸揚揚報導了中國時報集團將賣給蘋果日報,中時高階主管雖均以無所悉回應,但據了解,併購談判順利進行中。
八月間,中國時報大裁員並調整市場定位為菁英報,我曾發表一篇文章,標題是(沒落貴族最後一博-走向凋零或再造光輝?)。簡單說,對中國時報前途是:悲觀中帶一絲絲希望。
兩個多月來,大環境加速惡化,中國時報這個媒體帝國就加速瓦解了。
中時媒體集團的瓦解,可以預知,但由黎智英併購,傳統報人內心恐怕很難接受。中時編輯部一些文人型記者.編輯及主筆內心想必非常煎熬。
蘋果進軍台灣前,中時高層主管普遍認為不足為患,一些人曾拒絕蘋果高薪誘惑,短短數年,蘋果竟然併購中時,而且中時遲早要成為消滅體,真是令人情何以堪。
余建新董事長急流勇退,對個人而言,應該是最佳選擇。中時集團目前總資產與負債大致還平衡,出售後仍會有一些殘值,苟延殘喘,未來將是沉重的負擔。只是,不知余紀忠先生如果在世,會不會有不同的選擇。
就黎智英而言,他的興趣應該在電視,工商時報也還有一些策略價值,至於中國時報則是雞肋,也許暫時維持小規模運作,最終會併入蘋果而成為消滅體。
黎智英對中天及中視的興趣,著眼在創造蘋果內容更大價值。蘋果及壹週刊都是娛樂性刊物,資源極為豐富,併購電視台後,妥善整合,應該可以相互創造更大價值。不過,現行法對外資持有無線電視台股權有嚴格限制,黎智英欲克服障礙,難度不低,單獨併購中天,效益是否足夠?
對聯合報系而言,中時集團瓦解應該是憂喜參半。少了中國時報競爭,聯合報成為藍色區塊唯一的報紙,發展空間會比較開闊,但獨佔一個小市場,長期而言是好?是壞?答案可能是後者。(2008.10.31)
 

黎智英+金溥聰=?

黎智英找金溥聰共同打造電視夢,是黎智英的高招,金溥聰的挑戰,TVBS的威脅。

個人對黎智英非常敬佩,他出身貧寒,未接受正統教育,但博覽群書,知識基礎深厚,不僅市場感敏銳,經營事業有成,而且視野恢宏,觀點清晰,寫專欄的功力可以讓一堆掉書袋的文人羞死。

尤其他以一個香港人身分,,只以六個月時間就顛覆臺灣報業市場,把聯合、中時兩家報業巨人打入第二領先群。你可以非議蘋果的內容膻色腥,但你不能否認它貼近市場、抓住人心。

不過,臺灣社會終究不同于于香港,黎智英的媒體王國打下市場,辦未得到認同。前幾個月黎智英並購中時集團功敗垂成,許多人竟大為寬心,欣慰蔡衍明為臺灣媒體留下一片淨土。事實上,黎智英並購中時集團消息傳出後,臺灣政經圈幾位巨頭,曾共同推動"搶救中時大兵"行動,包括金溥聰的前老闆-馬英九,都出面號召企業界大老出面防止中時集團蘋果化。

這一段過程,反映了臺灣菁英對蘋果媒體的評價。黎智英應該如人飲水,點滴在心頭。

媒體是投資高、獲利低的勞力密集產業,必須以規模化獲利。兩岸交流全面開放後,臺灣大型媒體集團無不佈局進入大陸市場,旺旺蔡家正加速推動佈局,香港鳳凰集團佈局更早更深,眼看即將收割。黎智英不為大陸所喜,決無進入大陸市場機會,他唯一的選擇是深耕台港市場,既不能在地理上擴張版圖,就只能藉上下游整合創造綜效。辦電視臺及網路媒體是他非走不可的路。

找金溥聰做蘋果CEO是黎智英的高招,除金溥聰個人的才智因素外,金溥聰有兩個背景可以為黎智英的電視夢加分,一是金溥聰與馬英九的深厚關係,及金溥聰個人的聲望與人脈,未來蘋果電視從籌備到營運,不知將面臨多少複雜的政府行政管理及企業商業談判,臺灣可能沒有第二個比金溥聰更遊刃有餘的人選。

 更重要的是,金溥聰是傳播學者出身,曾在電視臺主持極具口碑,極有份量的政論節目。他對新聞的品質及媒體的社會角色,有容不下一粒沙子的社會期待,金溥聰的加入足以消彌社會對黎智英大半的疑慮。

金溥聰加入後,黎智英的電視臺不會是電視版壹週刊,一定打電視正規戰,TVBS將首當其衝。

臺灣的電視市場已經太擠又太熱了,一隻新的正規軍投入,必定更擠更熱。過去十年,臺灣廣告市場規模已連年減縮,今年景氣衰退,民眾消費能力及意願更反轉向下,廣告市場雪上加霜。黎智英此時加入競爭,必定引起電視廣告割喉戰,戰場血腥已可預見。

香港壹傳媒股價已連連下挫,臺灣壹傳媒集團自去年第四季起已有虧損,金溥聰規劃電視營運模式,可能必須以盡速獲利為目標,他的策略選擇空間大為減少,譬如,與中華電信結盟進入MOD平臺,這將是雙贏之計,也只有金溥聰有實力推動合作談判,但談判需要時間,合作後創造獲利,更需要時間。時間對黎智英而言,顯然太過奢侈。

金溥聰接受黎智英邀約,他即將面對的挑戰,絕不比回到馬英九身邊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