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5日 星期四

數位匯流下的媒體與出版 心得



李彥甫/聯合線上副總經理

連續十七年,報紙的接觸率從1997年76.3%,一路下滑到2007年的45%;在2005年雖曾有些微的上升,原因猜測是蘋果日報進入台灣後開始成長,但儘管蘋果日報進入台灣也才提升了零點幾個百分點的接觸率。網路的接觸率從2001年的18.4%攀升到2007年的46%,。我們分析報紙的接觸率下滑原因:九零年代,接觸率下滑,原因為有線電視的開放影響;2000之後的下滑,主要受到網路蓬勃發展的影響。

中視星光大道節目曾非正式做過的調查—第一次聽到楊宗緯唱歌,不是在電視媒體上的人口佔24%。星光大道播出後二到三小時,在網路上即可看到各參賽者的表演片段;新年101大樓的煙火表演,30分鐘後就有人把照片post到網路上。因此在2006年經濟學人曾刊出一篇「Who killed the newspaper?」誰殺了報紙1?李副總詢問大家:到底是誰殺死了報紙?答案是:大家殺死了報紙,現在大家都不看報紙。在聯合報內部對報業同仁說:是新聞從業人員殺死了報紙,因為新聞從業人員還在用傳統的報業思考模式作新聞,跟不上時代,讀者正用最適合的方式,選擇他想要接受新聞的模式。

同學在引言時提到底特律報改為每週星期四、五、六發行,李副總分析報紙發行的成本主要有三:紙張的成本、印刷的成本、人力的成本,若是像台灣、美國還有特殊的派報系統成本;底特律是美國著名的汽車大城,在這次金融海嘯中,受創最嚴重的除了金融業,還有汽車業。因此像底特律報這樣local的報紙,local的產業,在這樣的產業鏈下,可以看出底特律報只是困獸之鬥。以前公司內部會把全球報業現況mail給主管,近來因為壞消息太多,已經不做。另外完全同意同學對於Blog的敘述,以前很難想像靠部落格賺錢,像Mr.6劉威麟由於特殊的見解,使不少企業願意投資,轉型成立投顧公司。Amar 愛瑪的美食筆記,讓店家指名愛瑪來寫美食導覽。

報業市場的未來

中國時報在1995年最早發展線上新聞網站,聯合報到1999年才開始發展,雖然笨鳥慢飛,但後發先至,目前聯合線上三個主要獲利模式為:
廣告—45%
聯合知識庫—資料庫授權。
數位閱讀網—電子雜誌、刊物、個人出版的代工與銷售。

至於經濟學人預言2043年報紙就會消失,李副總認為Print will not die,but print is not our only future。若是把Newspaper拆成News 跟paper,News新聞才是核心,paper只是一種呈現的形式,新聞不會消失,以新聞和核心的報業需要投入更多人力;報紙可能也不會消失,但報業需要巨大的改變。新聞的content需要用最適合的載具,在合適的時間提供給讀者,李副總以湯姆。克魯斯主演的電影『關鍵報告』片段來說明數位匯流下,未來的報紙的新樣貌。還有以電影『哈利 波特』中的『預言家日報』為例,來描述未來報紙的可能方向。未來通訊、媒體、資訊都像海納百川,匯流到一種新媒體上。現在買報紙,必須一份一份買,不能只買自己有興趣的版面或是特定主題;未來的報紙可透過有線或無線的網路,以電子報、閱讀器以及新型紙張的載具,呈現的方式可以是全頁、單篇或是連結。因此未來對閱讀的影響有:

更強的時效性。
更多的互動與參與—傳統報紙無法得知讀者喜歡哪一則新聞,以後可經由讀者點選,瞭解讀者的喜好。
多媒體的閱讀以動態、影音的平台挑戰電視。對於紙媒體工作者影響:若干工作的消失ex印刷、派報或出現 ex 影像處理,若干工作的定義改變ex編輯,以前編輯只要負責決定內容跟下標題,現在要編排版面,以後要做 網路頁面編輯。

彈性選擇組合內容

News Stand公司將全球之名報紙頭版收集並銷售到各五星級飯店,提供訂報服務。版面是A3大小印出,提供給全球的商旅人士新聞。

香港啟德機場捷運站有衛星接收器、,接收最新新聞內容。

報紙數位電子報紙,數位化之後,後端可以掌握讀者的資料與需求,可以調整版面或內容;相對的廣告主能對讀者的族群做更精確的廣告。

李副總demo中國大陸的電子報紙,並說明在美國或是中國大陸都推行電子報紙,原因是這兩個國家都是幅員廣大很多地區無法快速送達報紙,或是訂購報紙的成本很高。電子報紙不但減少用紙張成本、減少遞送時間、還可以計入發行量,這樣廣告價格會比較高。

中國也有派報的問題,但報紙數位化主要是由政府主導的數位政策支持。

單一載體的閱讀

出版市場的未來

一、業者

台灣的著作權法的保護非常detail,並不符合產業發展的趨勢,著作權法中對於不同形式的出版,都需要作者重新授權。因此若在合約中不能一次把所有未來可能科技發展的格式載明,當有新的科技格式出現時,又要再一次的授權。因此對於產業的發展保護是有限的。台灣的電子書大多有數位版權保護2(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DRM)可以讓數字出版品在發行後,仍能獲得適當的權限控管,讓合法購買的讀者能適切地維持自己取得的權利(閱讀、複製、查詢、筆記…),而又能防止非法大量複製、轉賣等不當的行為。適當的DRM可以讓數位檔案合理的被使用;過度的DRM會讓使用者覺得處處受限,轉而使用其他更便利的模式(購買CD或是使用盜版)。
出版業和唱片業不同的地方在於:出版業無法靠出書捧明星,唱片業並非只靠唱片銷售,主要還是靠代言、娛樂經濟等經紀約賺錢,因此可以讓唱片授權費用降到最低。

二、消費者

消費者付費的習慣。
網友閱讀的習慣。
缺少網友想看的內容。
閱讀格式與載具的門檻。

三、產業整體狀況

台灣出版社大多屬於中小企業的形式,單一出版社的創造力很強,過去有極為突出的傳統,累積了相當多豐富的出版品及經驗,但面對數位出版的複雜又全新的趨勢,個別的出版社很難獨自發展。原因並非是傳統出版社對出版品的掌握出了問題,而在於數位出版產業缺乏配套的基礎建設,無法讓內容有價的機制在新一代的環境中正常運作,台灣絕大多數出版業者,無法獨立面對這個問題。

通路管道
台灣數位出版未成熟。

四、台灣越來越重視數位出版的原因:

紙張成本上揚

年輕人上網卻不看書,博客來書店在2007做的調查,最少在博客來買書的族群是大學生。

製造成本、庫存成本越來越高。單向的傳播已不符合年輕人閱讀的想法。數位發行得以跨越國界。

台灣廠商陸續開發電子書閱讀器。電子書閱讀器目前世界上有兩款成熟的產品:Sony Reader 以及 Amazon Kindle。不
論任何哪一種移動裝置,還是要解決電力續航問題以及面板背光問題。

聯合線上的電子報對象:訂報成本太高以及買不到報紙的人,例如:海外台商。還有企業剪報人員。

台灣經營電子雜誌的主要業者有兩家,一是宏碁電腦公司引進代理的美國Zinio軟體,另一家是聯合線上自行開發的電子雜誌。Zinio系統需要下載專用軟體,在台灣經營較久,不少發行量高的主流雜誌像天下、遠見、商週、財訊及今週刊都採用此版本;聯合線上公司的電子雜誌與電子書一樣,採用PDF,不需另行下載軟體,也有不少雜誌開始使用。

李副總認為最適合做數位出版的業者是網路書店,因為擁有market power市場關鍵力,假如我是博客來網路書店老闆,我可以要求來上架的書都必須提供pdf電子檔,博客來可以賣實體書、電子書或是兩者綁在一起賣,這是一個商業模式的大突破。

因此李副總認為未來數位出版,若把web 2.0互動的精神加入數位出版就是:

精神 應用
下載 vs 上傳 分眾化
使用 vs 分享 個人化
接受 vs 參與 行動化

李副總舉例旅遊美食現在大家都在網路上搜尋,再買旅遊書當作指南書。現在某些餐廳要找記者做美食報導,有一半名額是讓給部落客Blogger。所以web 2.0下的出版書是有機書,就是可以隨著時間update書中的內容。例如美食或旅遊書籍必須常更新,如果數位出版普遍,那隨時買到的書都是最新版本,之前買的書只要付一點費用即可更新。

個人出版

「個人出版」延伸則包括了「畢業紀念書」、「結婚紀念書」、「相片書」、「個人自傳」等多種個人化風格的概念商品。每本書的印量都在500本以內,這些都是現在大量印刷出書所不能照顧的小眾領域。滿足了大家做作家的願望。在實體印刷的時代,書籍一刷就是一、兩千本,如此的印刷成本對一般人而言是非常沉重的。當數位印刷的技術逐漸發展後,個人出版的可能性大幅地提高了。數字印刷打破了傳統印刷的限制,把印刷數量的基本需求量降到最低,當書籍的印刷數量從千本降到一、兩本起跳時,個人出版的需求就可以比以往更容易達成。如果你願意,聯合線上還可以代為申請ISDN,讓你的個人出版成為中華民國出版史上正式的一本書。

展望台灣數位出版的未來

閱讀器生產的蓄勢待發。
出版社與出版平台的聯盟合作:前面有提到,台灣的出版社大都是中小企業,面對數位出版的複雜又全新的趨勢,個別的出版社很難獨自發展,必需團結共同合作。
台灣電子書數量太少,必須『量』先於質的發展,優先先把『量』做出來。
數位化必須先focus分眾市場。例如教育市場。例如宗教市場最有機會李副總舉例慈濟開始發行電子報及電子雜誌,因為他海外很多分支機構,信眾力量大,為了取得電子報資料,他會改變閱讀習慣。

用戶閱讀習慣的改變
從文字閱讀走向感官閱讀
從知識閱讀走向娛樂閱讀
從單一閱讀走向互動閱讀
從大眾閱讀走向分眾閱讀
從固定閱讀走向行動閱讀

結論:形神並重
「形」是好的視覺和載具
「神」是好的新聞和內容以前好的內容就有市場,未來必須更好的視覺與載具,不光是只有好的內容可以含括一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