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1日 星期日

從載具的發展看數位匯流

 資訊傳播專題期末報告
楊博涵 976409
近年來,電腦運算晶片越來越強大,但需求沒有跟著增加,於是長期以來,使用者長期每隔幾年就必須淘汰舊有設備,以追逐不斷更新的硬體設備。但是換機後所增加的效能,使用者往往不是用不到,就是被新版本的軟體消耗掉,反而再度陷入追求效能的惡性循環。其實針對大多數的人而言,他們對於電腦的需求變化不大,常 常只是上網、收發E-mail、文字處理等,尤其對於行動商務者,他們更需要的是一台實用性高、簡單又輕巧的電腦就好,「夠用就好」的消費哲學,突顯了小筆電和智慧型手機的發展利基。
  科技匯流的趨勢,加速縮減手機和電腦之間的差距,未來手機的運算能力將不輸給電腦。尤其近年來,以Apple、HTC、黑莓機等為首的智慧型手機推出,甚至 Amazon也推出大螢幕的電子閱讀器,螢幕尺寸大小不再是分隔界線。Nokia執行長曾說過:「我們認知的手機和PC之見,正在聚合 (converging)。」(轉引自數位時代,2009)。 我認為,未來產業發展的趨勢,不再像現在一樣壁壘分明,而是各個科技大廠甚至是網路廠商,都會按造自身現有的優勢,以期能跨領域整合出新的市場。
   另一方面,不論是小筆電等設備的發展,也要基於行動上網的發展,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所公佈的98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截至 98年1月3日為止,台灣地區上網人口已突破1580萬,上網比例為70.95%,就行動上網部分,目前人數雖僅有125萬左右(約7.7%),顯示行動 上網部份仍有相當的成長空間。科技產品的創新發展,再加上行動上網的便利性,運算能力和服務卻逐步走向輕盈、個人化時代,使用者不必再攜帶笨重的筆記型電 腦才能處理事務。
  資策會的研究也指出,由於小筆電輕便、打破空間限制的特性,未來有機會順勢結合行動電視、電子書,甚至是GPS等周邊硬體或軟體,成為一個整合不同產業、通路及應用服務的新平台。未來軟體和服務方面的表現,才是下一波發展的重點。
   同時,今年剛結束的Computex 2009電腦展,針對使用者的需求,Qualcomm提出了一個新的名詞為Smartbook,它將螢幕再縮減到只有4到7吋,並省略鍵盤等非必要功能, 改以觸控式操作,就是將現有的智慧型手機的內部機構,讓產品外型更輕薄,像是螢幕大一點的智慧型手機。因為手機核心組件並不特別耗能、發熱,因此裝到了小筆電這麼大的機殼中,自然就能更加冷、靜,對於電力的耗損也更小,號稱即便持續使用也可超過八~十小時。
  在科技匯流的趨勢下,未來我們需要的行動裝置是什麼?我認為未來的產品不再只是強調科技的技術,而是產品可以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它會更加的個人化、輕巧化,成為展現個人品味或是形象的工具與平台。從電腦的發展歷史也可觀察到這點,人們過去只一味的追求高效能,當追求效能到了一定程度後,我們就開始回頭 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麼?人永遠追不上科技的發展,因為這給了後進著一個發展的機會,這也就是訴求「夠用就好」的小筆電能熱賣的主因,從這之後,就會有越來 越多的產品開始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而這些產品的出現,或許也將改變我們的生活模式,但不論是小筆電、Smartbook或是智慧型手機,這些科技產品真 的是最終的行動載具嘛?我自己也不這麼認為,尤其在Google推出Android開放式作業系統後,在手機產業也造成了一大震撼,其開放性代來了更多的 可能性,再搭配上雲端運算的架構,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連上網路,當這一步真的成真,我想每天我們都將帶著微型電腦出門。
  當處理速度的加快、網路 頻寬的提昇,產生了這波數位匯流的趨勢,科技平台從電腦延伸至手機、電視等軟硬體產業。使得我們的生活充斥著資訊科技和網際網路的產品,對我們的生活習慣 也造成很大的影響,不知道從何開始,我們已經習慣了身邊一定要有手機跟網路,到底是科技改變了我們,還是科技改變了我們?究竟行動載具會如何變化?沒有人可以肯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未來,所有的企業都應該是多角化經營,彼此的領域在匯流的影響下,會相互重疊或是產生更多的異業合作,這一切所產生的聚合作用 正慢慢的發酵,對於未來,我們可以有更多的想像空間。

參考資料:
數位時代(2009)。打破PC與手機的應用疆界
陳世耀(2005)。新體驗時代來臨,e天下雜誌。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9)。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