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0日 星期六

電子遊戲音樂文化的發展與媒介創新

資訊傳播專題期末報告 呂紹瑋


電子遊戲是當今宅經濟最主要的推手之一,在短短不過五十年的時間,電子遊戲文化儼然形成一種新媒體的形式,而從電子遊戲文化所衍生出來的電子遊戲音樂,更是深刻的影響到流行音樂、電影配樂、科技聲音藝術等人類文化各層面。吾人試圖依據麥克魯漢的媒體四大律,來思考電子遊戲音樂的發展與媒介的關係。


電子遊戲音樂延伸了什麼?

出生於1960年代後期至1980年代目前的青壯年,是第一個和個人電腦、電子遊戲機一起成長的世代。這個世代,單純地從遊戲開始接觸科技,小精靈、迷魂車、小蜜蜂等等電子遊戲,就是他們對於數位文化和科技的第一印象。在童年的歡樂中,度過了遊戲機史上光輝的八位元世代。這個經驗,和之前在類比時代成長的人、或者是後來在網路時代成長的人都不盡相同。類比時代成長的人,多因實務需求,爾後開始學習如何去駕馭數位科技;網路時代成長的人,從出生就同時由通訊、社交、學習、娛樂、接收資訊和表現自我等各個角度全方位的浸淫在數位科技之中。而出生在電腦科技剛起步發展的這個族群,則以自己過去的記憶出發,去重新檢視自身在社會中的價值和定位。它們喜歡運用的,是和自己成長過程重疊的 8-bit 科技,或者一些日常生活中就經常接觸的消費科技,這些科技藝術家喜歡利用類似聲音晶片所發出來的簡單聲響,或低像素螢幕上單調的色彩像素的素材,因為這些素材呈現出一種獨特的識別系統,產生出早期科技所塑造出來的氛圍(葉謹睿,2008)。


電子遊戲音樂取代了什麼?

最早期的電子遊戲,常是以類比的錄音或唱片來提供音樂,當然,這種數位與混合的作法,並不實用,也提高了製作成本;因此,廠商轉而開始以聲音晶片來產生與遊戲搭配的音效,聲音晶片並不儲存任何的聲音資訊,他是透過程式碼的指令來控制電流,進而發出聲音。透過錄音帶、唱片產生的聲音,是預先錄製聲音資訊的一種重現或還原,但透過聲音晶片發出的聲音,則是遵循指令去即時合成的結果。也就是說,聲音晶片,比較像是一種透過程式碼去演奏的電子樂器。透過聲音晶片產生的音樂,已逐漸取代實體樂器所產生出來的音樂。


什麼被恢復了?

Slocum在2003年完成的〈點陣樂器〉,將舊式點陣印表機在列印時會發出噪音的特點,反向思考當成值得突顯的特色,並且巧妙地創造了一台獨一無二的電子樂器。透過外接的八個按鈕,觀者可以隨性的彈奏這一台點陣印表機,這種手法除了趣味之外,也提供一種對於科技奔馳下,質疑這個消費型的科技文化下的省思。加拿大藝術家 McKay 的〈手機雕塑〉(Cell Phone Sculptures) 系列,則是以手機這個典型的消費型科技文化產品作主題,針對手機這個高期待、高淘汰的消費科技產品,從各地收集淘汰或故障的手機,加工成為可以彈奏的手機電子琴,用腳踩控的手機鼓等,不斷以豐富的想像力為這些淘汰品尋找新的意義和功能(葉謹睿,2008)。


電子遊戲音樂的反思與逆轉

以電玩音樂作為創作要素的實驗音樂團體 8-bit people (2007) 說:「我們是一群熱愛骨董電玩而集結在一起的藝術家,我們對音樂創作所抱持的態度,也同樣反映出我們對骨董電玩文化的著迷。」Game Boy Music 創作的方式是把音樂家研發出來的遊戲軟體卡匣,放到一般的 Game Boy 手持遊戲機中,就可以把一台遊戲機,變成用來表演的工具。也就是說,透過這種軟體,表演者可以用遊戲機的按鍵,直接操控聲音晶片,讓他發出自己想要的聲響和旋律。近幾年的 Game Boy 音樂表演,也開始結合其他舊式和淘汰的電腦設備,組合出更複雜、有趣、靈活的音樂效果。Game Boy Music 在1990年代後期開始流行,目前在全球各地都有這種地下音樂族群。這種地下文化,其實蘊含一種反動的性格。這些音樂家小時候被電玩文化所吸引,長大後,開始使用自己的規則去重新詮釋這些電玩,創造自己的文化潮流。這些人從被動的電玩文化消費者,轉化為電玩文化的參與者,甚至想要把這些消費科技的詮釋權從企業的手中奪回到這些音樂家手中(葉謹睿,2008)。參與2007電子光藝術節的音樂家 Burke 表示:「人們喜歡去捏那些大型企業的鼻子。當你把任天堂掌上遊戲機拿來做音樂,任天堂公司就失去了告訴你如何去使用這個產品的權力。」


麥克魯漢的媒體四大律,可提供我們對於媒介創新和社會文化的關係做出一個宏觀的詮釋,對於未來試圖從事遊戲音樂創作的創作者,可利用這樣的架構做出更具有深刻意義的音樂作品或應用。


參考文獻:

葉謹睿 (2005)。數位藝術概論:電腦時代之美學、創作及藝術。台北:藝術家。

數位麥克魯漢(宋偉航譯)(民89)。台北:貓頭鷹。 (原著出版年:1999年)

圖解電子遊戲史。(蔣靜明、李宜安譯)(民91)。台北:電腦玩家。 (原著出版年:2002年)

林奎佑 (2003)。電玩-慾望與機器的共生體。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