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5日 星期一

為什麼我對Kindle沒興趣?

資料來源:石墨工房

為什麼我對Kindle沒興趣? | 產業觀察 傅瑞德

兩天Amazon推出了新的電子書硬體Kindle DX,不過我一直提不起什麼興趣去寫它;自己想想,大概是因為這幾個原因:
  • 與中文市場暫時無關;
  • 不過是「另一個」電子書硬體;
  • 電子書市場的硬體(閱讀裝置)和軟體(書籍和其他媒體內容、版權、散佈形式)的技術、商業模式、困難點是完全兩回事。

與中文市場暫時無關

因為技術、硬體、以及語文特性(電子裝置的軟體系統基本上幾乎都是以英語思維設計,羅馬字母筆劃較少、便於小螢幕顯示等等)的關係,透過電子媒介閱讀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發展已久;以東亞語言而言,近年來日本才在「手機小說」的帶領之下,看到了一點商機。

短時間來看,無論是哪裡出的電子書硬體,都不會把中文放在第一順位,因為最大的立即市場還是在西方國家;中文方面的話,只要有足夠的相容性就很偷笑了。

「另一個」電子書硬體

除了特定市場之外(教科書、專業維修手冊、參考書等等),我不認為專屬的電子書硬體目前有其必要性。以Kindle而言,相對於現有其他平台最大的優點只有兩個:
重量輕、體型薄
e-ink螢幕只有變換內容時才需用電,光是顯示幾乎不用電,所以電池壽命很長;產品網頁表示「可以使用幾天不必充電」

這兩點在手機和輕薄筆記型電腦的進化之下,優勢都並不明顯,而且對於媒體內容顯示而言,e-ink目前只有灰階色彩也是個弱點。

重點是,就中長程的技術發展而言,電子書硬體和過去日本風靡一時的「文書處理機」一樣,都屬於必然會出現、但壽命不會很長的過渡性產品。並不是說這樣的過渡產品沒有價值、或是沒有市場,而是在一段不長的時間之後,原本電子書專屬的獨特功能就會轉移到其他產品上、或是被其他技術所取代。

過去,閱讀文字是人們獲得知識的主要方式,重要性高過其他對於資訊的需求,但現在「通訊」和「運算」往往已經凌駕在「閱讀」之上;這年頭,人可以幾天不看書或讀報紙,但也許不能不碰手機或電腦。

所以,我自己認為將來主要的數位閱讀平台仍然是手機和筆記型電腦;類似目前Kindle的手持閱讀裝置,未來的發展則比較可能是我先前並不看好的MID上網裝置結合;不過如此一來,由於無線上網需要,又無法使用畫面更新速度太慢、目前彩色版又還沒商品化的e-ink螢幕,省電的優勢又得打點折扣。

三五年之後,筆記型電腦和手機也許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但我相信作為數位行動閱讀的平台,應該是不會比專屬的電子書硬體差才對。

但如同前面提過的,在教科書(也就是先前有人鼓吹的「電子書包」)、手冊(例如原本不可能帶在技師身邊的幾十巨冊飛機維修手冊)、專業參考書(例如醫師出診時的病例和用藥手冊)等特殊市場,像Kindle這樣的硬體還是有其需求的。

電子書軟硬體

自從iPhone和iTunes線上音樂商店拯救了瀕臨破產的音樂產業之後(這句引自昨天看到的某媒體評論,來源忘了,抱歉),無數的「iPhone殺手」、以及想仿效iTunes營運模式的商務網站就陸續出現;Kindle的初步成功,也讓許多國內的相關代工廠商躍躍欲試,想找人合作搞書籍下載銷售。

然而想做這些事情的人往往忽略一件事:電子書硬體和軟體完全是兩回事。即使你做得出相容於Kindle、PDF、JPG、文字檔、Word文件等等流行電子格式,一星期不用充電、不到半公斤重的閱讀器,如果沒有內容,也只是一部沒有軟體的筆電、只能賺一次小錢的薄利設備。

這些廠商會找出版公司談版權是好事,但硬體廠商跟出版公司原本是兩個不同世界的居民,思考方式、語言、對於獲利模式的著眼點也完全不同。很多分析者或媒體搞不清楚,以為有硬體就能讓電子書普及也就算了,最嚴重的是出版商都搞不清楚這一點,讓很多事情白忙一場。

「這對我有什麼立即的好處?」每個人都會先問這個問題,但都沒有可以說服對方的答案。

數位出版的座談會常常有人開,但每次的結論可能都是「電子出版很重要,讓我們繼續關注」,少有人提出一個具體的行動方案;大家都在等著拿政府撥下來的「研究」預算來燒(究竟燒別人的錢是件快樂無比的事情),但沒有一個出版機構的負責人願意拿出手上的內容,授權給相關機構做出第一批真正的電子書。

有時候我會覺得,有些一再開研討會、卻一再沒有結論,一再信誓旦旦要搞電子出版、卻一再「下次繼續研究」,說要玩真的、卻不知道該怎麼做,手上握著一堆版權、卻不願意做電子版,佔著方便拿到政府預算的良好關係、卻讓真正想做又懂得做的人苦哈哈的有關方面,才是讓電子出版沒辦法起飛最大的絆腳石。

美國是個比較幸運的地方,因為前述的文化原因、市場規模、以及競爭所需,電子書市場不需要政府催生、也不需要苦哈哈,自然有人投資、有人研發;即使大家都知道只是過渡產品,但因為還是有人買、而且清楚過渡產品將成為未來技術突破的橋樑,所以還是繼續不斷前進。

從上述幾個角度來說,我對目前中文市場的這方面還不抱很大的希望;要等到有內容釋出、在現有的平台上普及,再談電子書硬體都還來得及。然而內容問題即使在英文市場,都還是個需要努力的課題,中文市場就更不用提了。

寫了這麼多年的電子書市場觀察和評論,我一直覺得沒有什麼進步,現在寫的跟九年前沒什麼兩樣、整體市場的進步也很有限。唯一的希望是,出版市場目前受到的壓力比九年前更大、許多九年前只能想像的技術現在已經成真;唯一希望的是,出版界(包括軟體和書報)領導者的思維可以有些進步,別再把電子出版當做「資源回收」或是「有空再做」的雞肋。

所以,我對電子出版市場還是有點興趣(雖然有時候已經不想一再重複說過的話);雖然寫了這一堆,但Kindle還是不會讓我興奮。因為我知道,它只是通往未來的一座橋樑,等著被不知何時出現的進步浪潮沖毀,我想把欣喜留在真正突破出現的那一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